隔天一大早,我們出發準備前往阿姆利則,這是行程中最後一個城市,至此,我和Kiki也暫時鬆了一口氣,因為我們在阿姆利則訂的是旅遊含住宿的套裝行程,也就毋需傷腦筋太多了。
我們所訂的民宿是一家精緻小巧的飯店,每個房間都讓人有物超所值的感動,真的好讚。
我們稍做些整理後,接著要驅車前往印巴邊境看降旗。在路上,我們一邊聊天一邊欣賞著印度司機神奇的駕駛技術,還有機車跟我們尬車,真是完全沒在怕的;往邊境的路上,是一條看似單行道的雙向道,無論行車方向,都落在同一條線上。所以隨時得閃車。我們抵達時,還須走上一小段路方能進入觀賞台,此時的人潮已然聚集,兩邊人民各用歡呼、口號等相互較量。
這可不是一般的降旗,根據報導指出:瓦嘎邊境口岸是印巴陸路的一個主要來往通道。這裡距巴基斯坦的歷史名城拉合爾市只有17公里, 距離印度的阿姆利則市18公里。 印巴兩國在邊境每天舉行的降旗儀式吸引了來自印巴以及其他各國的遊客前來觀看,降旗前的印巴士兵的正步踢高和跺腳等表演更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瓦嘎“降旗”儀式堪稱“世界奇觀”之一。兩個敵對半個多世紀的國家,在相同的地點、相同的時間,以相同的方式面對面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著一個雷同的降旗儀式。正是由於這種誇張而詼諧的“泄憤”表演,滿足了印巴觀眾的心理需要。即使在印巴關繫緊張的關鍵時刻,瓦嘎邊境也從來沒有發生過武力相向的衝突。降旗儀式基本從太陽落山的那一刻開始。儀式首先由雙方號手的吹號開始。接著是兩道遙相呼應嘹亮的長嘯聲揭開了降旗儀式的序幕。駐守兩邊的各5名儀仗兵,穿著具有各自濃郁民族特色的亮麗軍服,共同邁著英國式的步伐直向對方國門衝去。在距邊界線20多米遠處,雙方同時“剎車”。接著,每個值勤儀仗兵輪流上場亮相。--世界新聞報
回到現場,現場的氣氛很High,不時有印度女性下來跳舞,也似乎只有女性可以,因為沒有任何男性的加入。然後有一位司儀大喊著聽不懂的口號,與另一方隨時展開愛國情操的角力戰,觀光客則是沒來由的情緒激動,我們一方面照相,一面又被四周的人照相。終於在熱鬧的喧嘩聲中,旗子緩緩而落下,頓時散去的人潮擠在通道上,我們還得相互尋找一下團員們的影蹤,以免不小心遺漏了誰,然後,就要去看傳說中的金碧輝煌了。
金廟位於印度邊境城市阿姆利則,作為錫克教的聖地,阿姆利則意為“花蜜池塘”。
錫克教第4代祖師羅姆·達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為“花蜜池塘”,阿姆利則由此得名。而金廟則由錫克教第5代祖師阿爾瓊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歷史。因該廟門及大小19個圓形寺頂均貼滿金箔,在陽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奪目,一直以來被錫克人尊稱為“上帝之殿”。
聖殿廟頂為一大金圓頂,四角各立有一個小金圓頂,仿如四個金甲武士護衛著頭戴金冠的威嚴帝王,通體鍍滿了100多公斤的黃金。聖殿造型像一朵倒放的蓮花,蓮花反插於湖水、直通大地,表明了錫克教對人世間苦難的關心。如果信徒餓了廟方會提供齋食,累了還可躺在平臺上休息,睡至天亮也無人打擾。參觀金廟雖然免費,但有一些規矩,所有來客必須脫鞋,赤腳從門口的水池趟過,以表示對錫克教宗師的敬意。而且無論男女老幼,不能光著頭,不是戴帽,就是要用頭巾裹著頭。
廟內共分12個區域,除聖殿外,還有香客休息室、誦經堂、法師起居室、修道殿、膳廳、儲藏和陳列室等。一條長約50米的大理石橋將聖殿與湖邊平臺相連,密密麻麻的教徒在橋上摩肩接踵。踏著暖洋洋的大理石板漫步湖邊,人在各個角度都能看到倒映在湖水之中的金頂聖殿。
我和Kiki特地進了金廟的內部參觀,其餘的人則在水池邊休息,還有一些信徒會跳入水池洗澡。不過金廟內部不能照相。在那樣的場景下也不適合拍照吧!金廟的裝潢十分華麗,佐以我最愛的大理石鑲嵌,有機會參觀的人記得一定要進來看看。
我們一直等到經書回到書庫的儀式結束才回飯店休息,真的是大開眼界,好大一本經書喔!只可惜無法親自翻閱看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