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來心涼了一半,因為下起雨來了,頓時覺得我的泰姬瑪哈陵之行籠罩上一片烏雲,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快下車時導遊先生宣布不要帶些有的沒的,所以我在收拾時居然相機電池忘在背包裡了,使得我之後只能用Kiki的相機啦!心碎中...
在門口等待進場中...期待中的泰姬瑪哈陵近在眼前,欣賞其朦朧的美。也許因為下雨所以遊客並不多。
不過既然都千里迢迢來了,又豈會在乎一場雨的鬧場呢?我們穿著雨衣在綿綿細雨中信步走來。
在阿格拉最出名的莫過於是大理石上的鑲嵌技術,光看著那一片片花瓣是如何被巧妙地安排在其中,就覺得真是精細啊!
泰姬瑪哈陵(印地語: ताज महल 波斯語,烏爾都語: تاج محل ),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處於北方邦阿格拉,是莫臥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迦罕為了紀念他已故皇后姬蔓·芭奴(ممتاز محل)而建立的陵墓,竣工於1654年。被譽為「完美建築」。
泰姬本名亞珠曼德·貝儂·比古姆,原本在市集賣糖果的美少女,1612年與庫拉穆王子結婚,賜予「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的封號。入宮19年,苦於多孕,生有八男六女,1630年姬蔓·芭奴在第14次生產中,不幸感染產褥熱,死於南征的軍營中。臨終前向皇上提出了4個遺願,其中一項便是為她建造一座美麗陵墓。
1633年,泰姬瑪哈陵在印度北部亞穆納河轉彎處的大花園內開始動工興建,這項工程的第一件事是種樹,由於樹的成長極為緩慢,因此至少要有十年的時間讓這些樹來成長。當時極負盛名的建築師拉何利,以德里的胡馬雍陵為藍圖,動員2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匠、書法家,融合中亞、波斯、和印度本土風格,花了22年時間,完成了這座偉大的純白大理石藝術建築。泰姬瑪哈建物高250英尺,佔地約17萬平方公尺,南北長580米,寬305米,有前庭、正門、蒙兀兒花園、陵墓主體、清真寺。進入主陵需要脫掉鞋子或穿上鞋套。花園中間是一個大理石水池,兩旁種植成列的柏樹,分別像徵生命和死亡。水池盡頭則是陵墓,內有兩座空的石棺,棺木一大一小,沙賈汗王及皇后葬於空棺處地下的土窖內。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圓柱形高達40米的高塔一座,每座塔均向外傾斜12度,內有50級階梯。這四座高塔專供穆斯林教徒們每日登高朗誦《古蘭經》,以及祈禱朝拜之用。墓室中央有一塊大理石的紀念碑,上面刻著幾行波斯文:「封號宮中翹楚泰姬瑪哈之墓」。站在陵墓旁邊迴廊中央的石塊上,可以感受到強烈的迴音,令人迷濛不已。後方草坪為當時宮殿的葡萄園。主體建築外觀以最高級純白大理石打造,內外鑲嵌美麗的寶石(水晶、翡翠、孔雀石),陵墓的每一面都有33米高的拱門,陵前水池中的倒影,看起來好像有兩座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在早中晚所呈現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早上是燦爛的金色,白天的陽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陽夕照下,白色的泰姬瑪哈陵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銀白色,白色大理石映著淡淡的藍色螢光,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有人說,不看泰姬瑪哈陵,就不算到過印度;不在月光下來到泰姬瑪哈陵,就不算到過泰姬瑪哈陵[1]。2004年11月27日,泰姬瑪哈陵有條件的對遊客開放夜遊,門票高達1500盧比,成為世界上惟一一個早中晚遊覽票價不一樣的景點。
1657年他的兒子奧朗則布(Aurangzeb)篡位,沙迦罕被囚禁於阿格拉堡,阿格拉城堡是由紅色砂岩建造,又稱「紅堡」,城堡四圍有護城河,長達2.5公里,牆高20餘米。晚年由最小的女兒照顧飲食,每天透過八角房的小窗,遠眺河裏浮動的泰姬瑪哈陵倒影,後來視力惡化,僅藉著一顆寶石的折射,來觀看泰姬瑪哈陵。七年後抑鬱而終,葬於愛妻身旁。
1983年泰姬瑪哈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單。2004年是泰姬瑪哈陵建成350週年。印度政府定為「泰姬瑪哈陵國際年」。--〈以上資料取自維基百科網站〉
最後,導遊先生幫我們拍了很可愛的角度喔!唯一可惜的是因為時間太早,所以周圍的商家都還沒開門,有時這也是一種樂趣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